寧夏新聞網訊(記者 楊洲)3月10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正式發布2021年寧夏林草生態建設十件大事。這十件大事具體如下:
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組織開展黨史學習教育和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動。
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按照“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的要求,在林草領域全面開展黨史學習教育。
同時,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圍繞林草改革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焦點事項,征集梳理20項辦實事項目,送技術、送政策到一線、到基層,把“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實到了田間、山頭、地塊。扎實開展“傳承黨的百年光輝史基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活動,切實做好“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
二、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得到國務院辦公廳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通報表揚。
寧夏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在2021年國務院第八次大督查中列為典型經驗做法,分別被國務院辦公廳和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予以通報表揚。
作為寧夏九個重點產業之一,在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包抓工作機制領導下,全區新增枸杞種植8萬畝,枸杞保有面積達43萬畝,基地標準化率80%,良種使用率達95%,鮮果產量增長15%,綜合產值突破250億元,同比增長19%?!皩幭蔫坭健眳^域公用品牌獲“2021中國區域公用品牌市場競爭力品牌”評選活動第一名。
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積極發揮包抓機制工作辦公室職能作用,牽頭組織自治區相關部門和枸杞主產市、縣(區),聚焦唱響“中國枸杞之鄉”,構建“四大體系”,實施“六大工程”,促進現代枸杞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突破,“寧夏枸杞”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核準注冊,中國枸杞研究院掛牌成立,國家級中寧枸杞市場及國家枸杞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寧夏)獲批籌建,成功舉辦第四屆枸杞產業博覽會,建成寧夏枸杞文化館,寧夏枸杞協會完成換屆,中國經濟林協會枸杞分會落戶銀川。
三、全面推行林長制和山林權改革。
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印發了《關于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和自治區總林長1號令,建立了林長會議、部門協作等各項配套制度,設立了區、市、縣、鄉、村五級林長體系,建設各級林長制智慧管理系統,實施網格化源頭管理,為我區全面推行林長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同時,全面啟動山林權改革,自治區層面出臺配套政策5項,各市、縣(區)出臺配套政策75項。靈武市、惠農區、鹽池縣、彭陽縣、中寧縣等重點縣(市、區)圍繞政府回購、見縫插綠、以地換林、以林養林、賦值賦能等改革主攻方向探索創新,其他縣(區)圍繞抓實確權、抓好賦能、放活經營、穩妥入市、服務管理等方面扎實推進,山林權改革效應初顯。
四、寧夏被列為全國科學綠化試點示范區。
2021年,寧夏營造林150萬畝,治理荒漠化面積9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6.91%,“十三五”省級政府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期末綜合考核工作順利通過考核,完成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監測,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實現雙縮減,被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確定為全國科學綠化試點示范區。
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啟動科學綠化試點示范工作,編制形成了《寧夏科學綠化試點實施方案(2021-2025年)》,為積極探索區域性系統治理和一體化保護修復模式提供“寧夏方案”。
五、嚴格森林草原濕地資源管理,積極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圍繞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寧夏林草系統持續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對現有58個自然保護地進行整合優化;編制完成《寧夏天然林保護修復中長期規劃(2021-2035)》;出臺了《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草原保護修復的實施意見》;聯合自治區相關部門印發《寧夏回族自治區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堅行動方案(2021-2025年)》;積極爭取自治區財政資金,提高防撲火能力建設,夯實林草防火基礎;寧夏沙湖被生態環境部確定為首批9個美麗河湖優秀案例之一進行經驗推廣;完成星海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生態修復工程;仁存渡護岸林場有序推進河道及灘地整治,完成河道規劃治導線內88畝苗圃整治和359畝苗圃改造任務,拆除影響黃河泄洪建筑物1226㎡。
六、林草國際合作和信息化建設取得新進展。
成功舉辦荒漠化防治技術與實踐線上國際研修班,來自39個國家的70多名國際學員參與了線上學習,收效良好;歐洲投資銀行貸款項目列入國家2020—2022年備選項目規劃,寧夏編制完成項目建設初步方案和可行性研究報告,擬申請8000萬歐元,計劃治理黃河流域沙化土地總面積48.8萬畝;召開關注森林活動組委會第二次工作會議,我區關注森林融媒體指數全國排名第四名;《寧夏智慧林草云平臺(一期)方案》通過專家評審。
七、林草“十四五”規劃為林草發展奠定基礎。
編制完成并印發《寧夏林業和草原發展“十四五”規劃》,以實施重大戰略、推進重大工程、深化重大改革、完善重大制度為抓手。以國土空間綠化、生態資源修復、產業提質增效、基礎保障建設為重點,助力先行區建設。
《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區森林面積達到1600萬畝,森林蓄積量達到1195萬立方米,草原面積穩定在26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0%,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7%,林草覆蓋率提高到54%。濕地保有量310萬畝,濕地保護率達到58%,自然保護地面積占自治區國土面積比例達到11%以上。
八、寧夏啟動生態系統碳匯計量評估與碳中和戰略研究。
為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寧夏林業和草原局啟動了林草碳匯計量評估與碳中和戰略研究項目,科學構建符合寧夏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特征的完備的碳計量模型體系,形成地方標準,摸清寧夏碳儲量家底,支撐自治區、縣兩級林草碳計量與效益評估。從生態系統固碳、增匯和減排機制多個維度分析提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林草現代化建設主攻方向,預測寧夏中長期林草濕生態系統碳匯潛力,為全區森林、草原、濕地生態系統實現“雙碳”目標明確路徑。
九、創新開展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生物鏈修復,強化自然生態系統保護。
開展了《賀蘭山主要野生動物植物生態特征及頂級捕食者適應性研究》 《云霧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草食動物重引入研究》2個項目,將內蒙古四子王旗救護的一只雄性雪豹放歸賀蘭山;云霧山引入了馬鹿和梅花鹿各28只,引種成功率、繁殖成活率均達到100%。以人工干預的方式修復云霧山草原食物鏈,促進草地植被自然更新工作正在有效推進。雪豹、馬鹿等物種重引入,對賀蘭山、云霧山等森林草原生態系統修復具有重要意義,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十、全力推進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助推鄉村振興。
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堅持造林綠化、產業發展、生態護林員、庭院經濟林等與服務先行區建設、“四大提升行動”、鄉村振興深度融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持續推進生態美百姓富。為提升特色經果林產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成功舉辦了2021年寧夏果品大賽,堅定了林草產業發展信心,增強廣大果農生產優質果品的士氣,穩步推進蘋果、紅棗、優質桃、設施果樹等特色經濟林和花卉產業發展;完成《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十四五”發展規劃》,確定首批4個自治區級良種采種基地,加大良種培育能力和國有林場種苗基礎設施建設;全區林下經濟經營利用面積139.3萬畝,實現產值6億元,從事林下經濟的農戶3.5萬戶,建設各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0余家,林下產品種類已發展為9大系列、20多個品種,以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增進民生福祉。